本篇文章内容是和(吴姓起源(吴姓的起源))有关的一些信息,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你获取到一些想要的内容。
目录
Q1:吴姓的来历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Q2:吴姓的起源是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明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Q3:吴姓氏的由来?
吴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 吴姓发源地主要有:河南新郑 河南虞城 。古代吴姓郡望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日本王室在明朝曾承认其为吴太伯的后裔。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880万人,排名第10位。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姬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源于祝融氏吴回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氏族,居住在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重黎因罪被舜杀,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源于姚姓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Q4:关于吴姓的来源是什么?
一、是帝颛顼时吴权的后裔。吴权是炎帝之臣,属于远古的吴氏族,吴权的后裔以吴为姓,奉吴权为吴姓始祖。二、是火神吴回之后。吴回是远古一位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喾)时代,吴回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担任管火之官,故叫祝融。其子陆终生六个儿子,长子叫樊,住在山西安邑昆吾,称昆吾氏。古字“吾”与“吴”同。其后有以吴为姓,奉吴回为吴姓始祖。源流发展: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氏族,居住在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重黎因罪被舜杀,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吴姓
Q5:吴姓的来历?
吴姓最早起源于黄帝姬姓,发源地是河南新郑,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古代吴姓主要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Q6:吴姓的来源
姓氏:吴 祖籍: 吴郡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分类:以国为氏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历史名人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有传奇《绿牡丹》等五种,合称《粲花别墅五种》。吴历(1632-1718),清初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苏州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亦工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画跋》等。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吴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学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进士。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工书法,擅写石鼓文,尤精篆刻。与同道创立西泠印社,并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其它吴姓名人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史学家吴兢,宋音韵训诂学家吴棫,南宋词人吴文英、名将吴玠、吴璘,元画家吴镇,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清文学家吴绮、书画篆刻家吴煕载,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小说家吴趼人等,近当代有戏曲理论家吴梅、生物化学家吴忠、教育家吴玉章、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医学家吴阶平、新闻学家吴冷西、作家吴组缃、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吴作人、围棋名手吴清源等。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吴姓的来历的一些信息了,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到网友们获取到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吴姓的起源是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