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内容是和(身正为范(身正为范))有关的一些信息,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你获取到一些想要的内容。
目录
Q1:身正为范
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陶行知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学高为师,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身正为范,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它也就是所谓的“无声教育”。教师工作的“示范性”与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得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总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Q2: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什么意思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思: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成为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才能成为师表榜样。这句话出自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还有一种解释为”学深为师,品正为范。扩展资料: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行知
Q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什么意思?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句古话,它折射的是一种教育的哲理。我认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简短数字,精辟概括出教师风范。“学高为师”说的是教师必须业务精炼,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海一样的胸襟。“身正为范”,指得是“教师的职业是太阳低下最光荣的事业”,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因此,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即身正方能为范。身正就要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语言文明,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教态高雅洒脱。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要努力做到“学高”“身正”,必须不断勤奋钻研,刻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因此,如果我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一名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已,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做一个“学高”“身正”的人民教师。【提出观点】对该俗语进行解释,得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它的意思为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老师,只有行为端正的人才能成为典范。这句修身养性的名言,时刻提醒教师只有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时,才能教育好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论证观点】论述该道理体现的最新教育理念学高为师,不仅要求我们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底,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角色的转换,即从知识的灌输者真正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身正为范,不仅要求我们做到为人师表,而且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做到角色的转换,即从长辈的角色转换为朋友的角色。【落实观点】落实最新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学高为师,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学高为师,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型向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习的引导者角色转变。它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陈述型知识即简单的死记硬背知识,不是我们课堂传授的重点,而程序性知识与策略型知识才是我们传授的重点。通过程序性知识的传授,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学习的方式方法,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使动用法与被动用法的讲授;通过策略性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从课本联系到实践。身正为范,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它也就是所谓的“无声教育”。教师工作的“示范性”与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得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自我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从长辈的角色转换为朋友的角色。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诙谐语言,通过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在交流沟通,能够冰释师生之间的各种误解。诙谐的语言,不仅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也是教学机智的常见处理办法。此外,朋友角色,让老师更易于体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总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Q4:怎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是说,一个人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可以做个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Q5:论述“身正为范”的重要性
好的领导,不多。 你说的领导更少.少得可怜。 我说的前者,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但是,他希望下属负责任,所以他告诉下属要有责任感。 而后者呢!他本身需要办到他所做到的。那样才能让下属更好的追随他。 后者是很难办到的. 要求别人容易。 自己要办到,难,难,难。
Q6:“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出处在哪里?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出自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还有一种解释为”学深为师,品正为范。“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那么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身正为范(身正为范))的一些信息了,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到网友们获取到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身正为范(身正为范))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汇总而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