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2.如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可学生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从培养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究:
一、课前预习,解决生词。
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字典、词典解决这些生词。课上同桌汇报,教师抽查。
二、课堂自读,初步感知词句。
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或在感受深刻的词句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对文中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等,以便在精读课文时交流感悟。例如,在自读感知《给予树》一课中的词句时,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家人的只是棒棒糖,妈妈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养成了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的方法。
1、抓中心句理解课文。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什么风景?它是怎么的美?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物产?有哪些物产?它们怎么样?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先导作用。
2、抓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句。如理解《掌声》中“犹豫”一词时,引导学生从后面的“慢吞吞”体会出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又从前文中“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明白英子不能不服从新老师的要求,因此拿不定主意。进而体会出英子内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这一表达中心的理解。可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可以读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内容。
四、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
3.如何引导学生品析重点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在教学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时,我总是匠心独运,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子,准确把握句子的丰富内涵,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在品析重点语句有一些心得。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一些不熟悉的事物、场景,教学中更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必竟学生远离草原,对草原不熟悉。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早晨同学们没进入校园之前,校园是怎样的,学生想到了静悄悄可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来表达,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宁静这个词也就是说你们没进入校园之前,校园是宁静的,同学们陆续地进入校园,校园热闹起来,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同学们打破了校园的宁静。那么,草原的早晨如同校园的早晨,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们也会打破了草原黎明的宁静。这样的比较,这样的意会比起任何讲解效果都来的快。
二、创设情景,感情朗读中品味。
句子不仅表达意思,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在教学《春笋》中的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句话时,学生感悟不到春笋那种不怕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特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醒来的笋芽睁开眼只觉得四周黑乎乎的,不知什么压住了它(学生想到了泥土和石块)压得它喘不过气,于是春笋急着出去,运足了所有的力量:冲破┈掀翻┈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感悟很深,不但能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还能体会到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感悟。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句子之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程教学,成为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课上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走进文本,在教学《奶奶的白发》当中的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时,很多同学都表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了一幅幅奶奶为我和爸爸操心的生活图;我哭了,妈妈哄我;我饿了,奶奶喂我吃饭;睡觉时,奶奶为我盖被子;爸爸出差;奶奶对爸爸叮嘱┈┈,看着这些图片,学生终于明白,奶奶的白发是因为长期为我和爸爸操劳所致。这样,学生不但形象地理解的句子的意思,又使学生明白长辈们为自己了太劳累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要让长辈操心,让长辈开心地度过晚年。
又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中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时,我没有刻意地去讲解,而是直观的出示了相应的图片:竟相开放的梅花一片片铺开来;看花的人们欢笑声、赞叹声汇聚在一起┈此时学生脑海里面展现的是梅花山花海人潮那种热烈的场面,于是具有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总之, 不管采用何种手段,只要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内涵,领悟文本,我们都可大胆尝试。
4.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从中年级开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
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还是答得不尽人意。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把每篇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全背下来,但在考试时又很少能碰上原题,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
其实教给学生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粗略的总结了一下,小学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的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句子含义便会迎刃而解。
例如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中有这样一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只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上文就能知道浑黄一体的戈壁滩上,只能看到挺拔的白杨树。
又能通过读下文“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就容易理解爸爸是想让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能吃苦,愿意扎根边疆,成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小战士。
四年级下册《万年牢》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学生只要联系前文就会知道父亲的教导是做事实在,做人实在,做生意实在。
二、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句子含义抓住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把住了句子的“脉”,理解起来就简单了。例如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抓住“可能”就能体会到居里夫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对科学执著的精神。
抓住“一吨”、“一锅一锅”和“终日”就能体会出她坚持不懈的精神。三、联系生活实际揣摩句子含义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库。
有些句子在教师无法用言语阐明时,学生却可以用自己的体验告诉老师。例如《落花生》一文中“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学生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清洁工人不讲体面却对人有好处。
一些小偷,虽穿得体面但对别人没有好处。四、联系时代背景挖掘句子含义有些文章和学生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特别是一些创作年代离学生较远的文章。
学生由于不熟悉时代背景,因此理解起句子含义来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先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
例如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学生只要知道了鲁迅生活的年代社会黑暗、充满了剥削、压迫,甚至是“白色恐怖”,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还有《少年闰土》一文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鲁迅生活的年代,有钱人家的少爷,住的是高墙大院,孤陋寡闻,犹如井底之蛙,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五、联系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每篇文章,作者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或憎或爱,或喜或忧。
而这种情感也贯穿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如《白鹅》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象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在这句话中,作者虽然称鹅为老爷,说它架子十足,但并不是对鹅的讨厌,而是一种幽默诙谐的喜欢。六、展开丰富想象感悟句子含义在一些写景的文章中,有些句子难以理解。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便容易理解。六年级上册《山雨》中有这样一句话“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着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雨落到岩石上的声音,落到树叶与绿草上的声音,想象雨丝拂过每一寸土地时的声响,便可理解这句话的美妙之处。
七、链接选文的相关资料拓展句子含义了解作者,了解他写作的初衷、写作的背景,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讯息。例如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果我们链接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就不难理解这样一位饱受病魔摧残的女子,是在用自己所遭受的身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是在用手中的笔来讴歌生命的美好。
5.如何引导学生品析重点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在教学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时,我总是匠心独运,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子,准确把握句子的丰富内涵,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在品析重点语句有一些心得。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一些不熟悉的事物、场景,教学中更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必竟学生远离草原,对草原不熟悉。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早晨同学们没进入校园之前,校园是怎样的,学生想到了静悄悄可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来表达,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宁静这个词也就是说你们没进入校园之前,校园是宁静的,同学们陆续地进入校园,校园热闹起来,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同学们打破了校园的宁静。
那么,草原的早晨如同校园的早晨,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们也会打破了草原黎明的宁静。这样的比较,这样的意会比起任何讲解效果都来的快。
二、创设情景,感情朗读中品味。 句子不仅表达意思,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
在教学《春笋》中的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句话时,学生感悟不到春笋那种不怕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特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醒来的笋芽睁开眼只觉得四周黑乎乎的,不知什么压住了它(学生想到了泥土和石块)压得它喘不过气,于是春笋急着出去,运足了所有的力量:冲破┈掀翻┈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感悟很深,不但能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还能体会到句子所表达的丰富感悟。
三、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句子之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程教学,成为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课上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走进文本,在教学《奶奶的白发》当中的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时,很多同学都表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了一幅幅奶奶为我和爸爸操心的生活图;我哭了,妈妈哄我;我饿了,奶奶喂我吃饭;睡觉时,奶奶为我盖被子;爸爸出差;奶奶对爸爸叮嘱┈┈,看着这些图片,学生终于明白,奶奶的白发是因为长期为我和爸爸操劳所致。
这样,学生不但形象地理解的句子的意思,又使学生明白长辈们为自己了太劳累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要让长辈操心,让长辈开心地度过晚年。 又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中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时,我没有刻意地去讲解,而是直观的出示了相应的图片:竟相开放的梅花一片片铺开来;看花的人们欢笑声、赞叹声汇聚在一起┈此时学生脑海里面展现的是梅花山花海人潮那种热烈的场面,于是具有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总之, 不管采用何种手段,只要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内涵,领悟文本,我们都可大胆尝试。
6.如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可学生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
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
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
我们从培养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究:一、课前预习,解决生词。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字典、词典解决这些生词。
课上同桌汇报,教师抽查。二、课堂自读,初步感知词句。
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或在感受深刻的词句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对文中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等,以便在精读课文时交流感悟。例如,在自读感知《给予树》一课中的词句时,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家人的只是棒棒糖,妈妈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养成了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的方法。1、抓中心句理解课文。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什么风景?它是怎么的美?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物产?有哪些物产?它们怎么样?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
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先导作用。2、抓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句。
如理解《掌声》中“犹豫”一词时,引导学生从后面的“慢吞吞”体会出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又从前文中“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明白英子不能不服从新老师的要求,因此拿不定主意。进而体会出英子内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
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这一表达中心的理解。可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可以读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内容。
四、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
7.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1、抓中心句理解课文。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什么风景?它是怎么的美?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物产?有哪些物产?它们怎么样?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先导作用。
2、抓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句。如理解《掌声》中“犹豫”一词时,引导学生从后面的“慢吞吞”体会出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又从前文中“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明白英子不能不服从新老师的要求,因此拿不定主意。进而体会出英子内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这一表达中心的理解。可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可以读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内容。
四、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
8.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词语的意义
最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阅读能力目标的阐述里,都有对“理解词语意义”能力目标的专门表述: 学段 理解词义目标表述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表中乍一看,各学段要求学生理解词义并没多大区别,都是指要结合上下文,查字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
细看一下,我们就能发现:第一学段侧重于“了解”词义,第二学段侧重于“体会”作用,第三学段侧重于“推想、辨析”词义。“了解”是指对学习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比如:“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只要学生知道“望”是“看”的意思,并且把它记住就可以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体会”是体验领会,一般用于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中,要让学生理解“抽出”这个词的意思,就不仅要知道它是“长出”的意思,还要在反复朗读中,在视频感受中,在回忆生活所见的积累中体会树木快速而有力地抽枝长叶的过程,从而理解小兴安岭树木旺盛的生命力。
“推想”顾名思义是“推测、想象”,即根据已有的经验积累推测该词在此处为何义。如《养花》一文“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一句中,对于“置之不理”的理解:置,放置;不理,不管;之,代词。
代指什么呢?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想,就可知是代指花草。这个词经过推想,意思大概就明白了,是“我把花草放在一边不管”。
所以说,高段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指导,离不开低段和中段的训练和积累。低段阅读中对基本词义的了解(一般为本义,通过查字典可得),尤其是中段阅读中对重点词语意义的体会,都可以帮助学生在高段阅读中对词义进行推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要想准确、生动地理解并使用好词语,除靠平时的学、说、用之外,掌握一些解词释义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本子专题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各位同仁探讨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
常用解词方法。1、分析综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愧疚”——愧,惭愧;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
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 “横切面”——横着切留下的面。
“果然”——然,样子;果真这样子。 悠然——悠闲的样子; “安然”——平安的样子; “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 当然——应当这样; 骇然——惊讶的样子…… “新闻”——新听来的事; 声色俱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
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2.同义换词法。
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顷刻间”——一刹那、一瞬间、一霎时、转眼间等,形容时间极短; “清晰”——非常清楚; “举荐”——推荐。
“疲惫” ——近义词是疲乏,词义就是非常疲乏。 “沉寂” ——近义词是“寂静”或“静寂”,词义则为十分寂静。
立刻-马上; 眩目-耀眼等。3.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不生疏”——熟悉, “隐藏”——不暴露、不败露; “娴熟”——不生疏; “冷落”,——反义词是热闹,词义是不够热闹。
“镇定” ——是不慌乱。 “漫长” ——不是短暂的, “清醒” ——没有昏睡, “干燥” ——不潮湿。
模糊——不清楚; 崎岖——不平坦。4.拆拼法。
即把表示简称或数字缩语的词语拆开来组词,再合起来。 “焦躁”——焦虑、烦躁; “优雅”——优美雅致; “辞职”——辞掉职务; “难免”——难以避免;“恳求”,恳,诚恳;求,请求。
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幽雅——幽静文雅。
“漫游” ——漫,随意,不受拘束;游,游玩。合起来就是随意游玩。
“疾驰” ——疾,飞快地;驰,奔跑。合起来是飞快地奔跑。
屏息凝视——抑制呼吸聚神地看。 勘测——勘探和测量。
5.重新组合法。 “循规蹈矩”——循蹈规矩; “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 “心满意足”——心意满足; “翻山越岭”——翻越山岭; “风平浪静”——风浪平静; “调兵遣将”——调遣兵将; 无忧无虑——无忧虑; 没昼没夜——没昼夜; 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6.成语一般要分三步解。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伸义。
如“守株待兔”一解:株,树桩。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
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 “浅尝辄止”——辄:就。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含辛茹苦”——辛:辣;茹:吃。
形容忍受辛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