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自古诗文中重点词句
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 第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2011·辽宁)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2010·课标全国)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2010·辽宁)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噫!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_.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__?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1.考点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考点剖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实际上包括三个要素,即“常见的”“名句”和“名篇”.所谓“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一是《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这些篇目考查的可能性最大;二是课外的经常引用的名句名篇.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名家名篇,所指既有诗歌也有散文,一般为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3.命题规律名句名篇是高考每都要涉及的考点,赋分6分.一、填充型演练体悟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1)户庭无尘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6)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整合点拨 做名句名篇默写题常出现的三种问题是写错别字、丢字和倒序.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需要在复习和应试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难写字、生僻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背诵容易书写难,难就难在一些难写字和生僻字上.《赤壁赋》中“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中的“酾”“槊”都是生僻字.对于这些字,平时要多练,考时应留心. 2.注意同音异义字同音异义字,是命题人最得意的“设伏点”,也是考生写错字的主要所在.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作”,常误写为“做”;“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中的“禁”,常误写为“尽”;“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常误写为“才”.这就要求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义. 3.辨别通假字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在默写名句时考生容易误写成它的本字. 4.注意散文句中的虚词,尤其是句末助词这些词在默写时容易丢掉.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焉”“也”两个助词,常被丢掉;“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矣”易丢,且易误写为“也”,而句末的“也”丢的次数更多.这就要求在背诵散文时,特别留心句中或句末的助词. 5.留意词句顺序颠倒句子顺序的,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两句的顺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句的顺序.之所以易颠倒,是因为这些句子多为并列句.颠倒词序的,如“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易颠倒为“见不贤而自内省也”,“秋月春风等闲度”易颠倒为“春风秋月等闲度”.对此,最根本的办法是准确理解文意.二、理解型演练体悟 默写.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眼是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说明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赏析】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徐永端)
1.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3.怎样理解古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意义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4.求初中古诗重点句子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 刘邦《大风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y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4、风急天高猿啸哀——唐 杜甫《登高》
5、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 陆游《钗头凤》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16、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1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
18、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 严武《军城早秋》
19、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唐 令狐楚《少年行》
20、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近代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2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22、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明 陆娟《代父写诗送行》
23、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唐 杜甫《赠花卿》
2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5.古代诗歌四首重点字词翻译
第五单元 探究人生 第21课 桃花源记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 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12)欣然规往。
规:计划。(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至少三个)(1)成语: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两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届。阡阳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巨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第22课 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 苔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蕃fán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2)惟吾德馨。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
(4)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7)亭亭净植。
植:立。(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诗词的关键是什么
下面是一篇教学随想,看看。
我们知道,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是一切文学样式的发端,一切纯文学中都有诗的特质。诗较其它文学要严谨、纯粹、精微得多。
所以,让学生了解和丰富文学艺术,培养他们纯正的文学趣味,学习、鉴赏诗歌确实是登堂入室的最佳起点。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它的途径和方法较多,这也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明确诗歌欣赏思路为前提,指导诗歌鉴赏方法为基点,来启发学生悟性和灵性,使他们渐入诗的佳境,渐入艺术的殿堂,从而达到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的水平和能力。
换句话说,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可以说,诗歌鉴赏是诗歌写作的必要准备阶段,是决定诗歌创作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
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通过诵读体会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诗人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以抑扬顿挫之声调读出声情并茂之效果。让学生在诵读中,仔细品味诗歌的语句层次、内容和韵味,直至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又显飘逸迷茫的意境当中,理解诗人的那种“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
(可以说,诗歌诵读在韵律方面对诗歌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鉴赏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再现作者在诗中创造的生动鲜明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形象鲜明,情感浓烈,情景交融。阅读时只有展开想象,借助联想,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产生共鸣。
只有当欣赏者通过艺术形象感悟到的思想性与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性一致时,我们的审美感知才能进而达到审美享受。这一环节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所在。
那么这一环节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教师要把原诗的意境和再现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
例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就要从诗人选择的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鲜明物象中,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及“淤滩上的驳船”,指导学生回溯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事实和种种沉重的负担,进而理解诗人对经过重大创伤的祖国的深沉忧虑和至诚体贴。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发诗歌写作热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讲究致用。
学习、鉴赏诗歌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还不够,还要自行创作,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诗写出来,过渡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 上面的两个环节既是诗歌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诗歌写作的前提准备。
此时,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因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与成熟阶段,再加上日渐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着广泛的写作题材。
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便及时把创作诗歌的要求提了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象鲜明的诗歌。
我便把其中的精品读给全体学生听,并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墙壁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印刷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写作的热情。这时,学校的语文学习报便成了学生诗歌创作的摇篮。
它不仅仅是发表学生作品的园地,同时还是学生诗歌创作的交流所,在学生诗歌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主导作用。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01级4班一些对文学兴趣浓厚的学生还自发组织了文学社团--天海文学社。
这一举动非常难得,它既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应有的文学素养,真可谓一举双得。学生成立文学社的这一举动,引起学校教科研主任的极大兴趣。
按照领导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他们的做法给以肯定,并按照语文大纲精神,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鼓励他们创作出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