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人过世怀念的词语
缅怀
缅怀,汉语词汇。
拼音:miǎn huái
指远怀;追念;怀念;追想(以往);深情地怀念。语出晋陶潜 《扇上画赞》:“缅怀千载,托契孤游。”
引证解释
指遥想;追念。
1、晋 陶潜《扇上画赞》:“缅怀千载,托契孤游。”
2、宋 苏轼《甘露寺》诗:“缅怀 卧龙公 ,挟策事雕钻。一谈收猘子,再说走老 瞒 ( 曹操 )。”
3、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缅怀英概,申畀愍章。”
2.形容人去世的成语
一命呜呼 [yī mìng wū hū]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解释】: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指人死亡
出 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八月半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3.描述人去世的成语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
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白首同归 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
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出处: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抱恨终天 恨:悔恨;终天:终身。
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对富翁道:‘本待与主翁完成美事,少尽报效之心,论证知遭此大变,抱恨终天!’” 长眠不起 死亡的别称。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冢,驻马而吟,久不得属,冢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 从容就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
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
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鼎成龙去 指帝王去世。 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鼎成龙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鼎湖龙去 指帝王去世。
同“鼎成龙去”。 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赍志而没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
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而殁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以没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同“赍志而殁”。 赍志以殁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同“赍志而殁”。 久归道山 早已去世。
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捐躯报国 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出处:《元史·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捐躯赴难 躯:身体。
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殉国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慷慨就义 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溘然长逝 指死去。
溘然长往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出处:《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 令原之戚 指兄、弟去世。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龙去鼎湖 指帝王去世。
出处: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披麻戴孝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
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寿满天年 天年:自然寿数。
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
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 死不瞑目 瞑目:闭眼。
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
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
比喻伟人死亡。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同垂不朽 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为国捐躯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呜呼哀哉 呜呼:叹词;哉:语气。
4.形容人逝去的成语
1. 爱生恶死 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不得其死 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不顾死活 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拼命
不死不活 形容事物没有生气
不自由,毋宁死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底死谩生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打死老虎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决一死战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
哀莫大于心死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半死不活 形容筋疲力尽,精神不振的样子。
豹死留皮 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知死活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长生不死 生命长存,永不死亡。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生入死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垂死挣扎 垂:将近。临死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
大难不死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蹈节死义 蹈:履行,实行。坚守节操,以身殉义。
抵死谩生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吊死问疾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甘死如饴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槁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狐死首丘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狐死兔泣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