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散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瞻前顾后,找关键词。要求分析含义的句子一般选自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选自文章中间的句子,答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找出与题干有关联的关键词。
2. 阐明连贯,编写文字。怎样表述句子的含义,叙述文字要抓住题干的要点,力求简明而有层次。
3. 对照分值,揣摩要点。考卷中分析句子含义的分值一般在4~6分,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的分值揣摩答题要点。
2.如何理解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散文讲究文采,取材广泛,要真正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须理解和分析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令人玩味又有文采的重要语句语句。
所谓“重要语句”,指的是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的语句,如首括句、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等。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指的是基本义、象征义、引申义、修辞义等。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之别。“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
其次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句子中的临时意义。这一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
那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紧扣主旨,仔细斟酌 事实上,要想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气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要想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应紧扣住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这个主旨。
(1)句中的“长不大的孩子”是指生活舒适、安逸的孩子,缺乏一种坚强,而大西北的艰苦会使他们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而长大成人。(2)句是用南方与大西北进行对比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南方有的只是精致之美,缺乏大西北所独有的壮美与粗犷。
参考答案可拟定为:(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南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
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二、联系语境,瞻前顾后 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出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达出来。
如2006年高考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直射,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的中心是“农夫”,从“强悍的铜色”的外貌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强健的体魄。
稍一思考。我们便不难洞察作者的真正旨意:“强悍的铜色”正是“阳关”的杰作,正是农夫头顶炎炎烈日、含辛茹苦劳作烙下的印迹,它与金色的稻谷、黄色的土地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这幅画卷的背景是“稻埕上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而从深层次意义来看,正是农夫成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才使得劳动成果如此美好。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来看,“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与下文“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相互应,上下文的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的行文脉络贯通,丝丝入扣。
参考答案可拟为:(1)“稻穗……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三、解读修辞,把握内涵 对含有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应从修辞格本身特点的角度,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去考虑,特别是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多次出项,更值得重视。
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14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的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参考答案可拟为: “瓦”真实地记录“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四、分析成分,巧抓主干 就是对于题干种所给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将句中次要的、修饰的成分剔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成分。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第2小题:请说明“诗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在文中的含义。
要简答好这道题就要扣住“长江”前的三个定语(诗、历史教科书、民族文化)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则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参考答案可拟为: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我”的文化认同感。
事实,既是体会“丰富含义”,则具体答题时答题点不可能是一点。因此,在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时,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表现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分析。
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义,否则答题要点就会不全面。 总之,因为散文作者总是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或事物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
所以,散文阅读要认真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
3.怎样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中,所谓“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和情感的语句;在结构层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等.做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把语段或篇章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而后再做题.对于选择性试题,要注意辨析对句子的不同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干扰法有:用已然偷换未然,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一般偷换特殊,把相对说成绝对,把特称说成全称等,或者相反.就语言、内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别注意那些“形同神异”或“形异神同”的选项.对于主观性试题,则要注意选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对句子进行概括:对于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隐含意思,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义.具体做法如下:。
4.如何理解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散文讲究文采,取材广泛,要真正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必须理解和分析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令人玩味又有文采的重要语句语句。
所谓“重要语句”,指的是在文章中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和结构层次的显示具有重要意义的语句,如首括句、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等。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指的是基本义、象征义、引申义、修辞义等。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之别。“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
其次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句子中的临时意义。这一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
那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紧扣主旨,仔细斟酌 事实上,要想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气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要想理解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应紧扣住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这个主旨。
(1)句中的“长不大的孩子”是指生活舒适、安逸的孩子,缺乏一种坚强,而大西北的艰苦会使他们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我,从而长大成人。(2)句是用南方与大西北进行对比而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南方有的只是精致之美,缺乏大西北所独有的壮美与粗犷。
参考答案可拟定为:(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南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
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二、联系语境,瞻前顾后 就是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再仔细品读题干的具体要求,精读划定的语段区间,抓出答题的要领,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将答案表达出来。
如2006年高考第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直射,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的中心是“农夫”,从“强悍的铜色”的外貌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强健的体魄。
稍一思考。我们便不难洞察作者的真正旨意:“强悍的铜色”正是“阳关”的杰作,正是农夫头顶炎炎烈日、含辛茹苦劳作烙下的印迹,它与金色的稻谷、黄色的土地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这幅画卷的背景是“稻埕上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因为阳光的照射,而从深层次意义来看,正是农夫成年累月的辛勤劳作才使得劳动成果如此美好。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来看,“稻穗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与下文“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相互应,上下文的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的行文脉络贯通,丝丝入扣。
参考答案可拟为:(1)“稻穗……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三、解读修辞,把握内涵 对含有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应从修辞格本身特点的角度,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去考虑,特别是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理解多次出项,更值得重视。
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14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的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参考答案可拟为: “瓦”真实地记录“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四、分析成分,巧抓主干 就是对于题干种所给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出句子成分,将句中次要的、修饰的成分剔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成分。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第2小题:请说明“诗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在文中的含义。
要简答好这道题就要扣住“长江”前的三个定语(诗、历史教科书、民族文化)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则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参考答案可拟为: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我”的文化认同感。
事实,既是体会“丰富含义”,则具体答题时答题点不可能是一点。因此,在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时,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表现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分析。
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义,否则答题要点就会不全面。 总之,因为散文作者总是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或事物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
所以,散文阅读要认真体会语言的特点,通过对语。
5.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5: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201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
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分析语言环境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要做到:第一、注意题目考察的重点词语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第二、注意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一些关联词和代词等)。
5、例题解析:(1)、请结合文章,说说结尾句中的“更好”指的是什么。(4分)(2012朝阳区二模)这道题中要求说说“更好”指的是什么,显然不是让学生回答“更好”的本义,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个词含义的理解。
通过阅读分析,不难看出,文章中,作者认为的“好”是指现在小道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起2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作者看来,小道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还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离“更好”这个标准尚有差距。
那什么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更好呢?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得出下面的结论:在摆脱了贫穷生活之后,人们不单单是光追求物质的巨大丰富,,还对精神文明有着强烈的追求,这才是作者心目中的“更好”!因此,这个答案的理解就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进行。(二)、对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和赏析: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对全文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的、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抒情议论方面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体味和推敲这些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要能够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意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1、具体方法:1)、抓句子的主干。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2)、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等。
3)、找出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的含义。
有些语句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其弦外之音。5)、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6)、从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
7)、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总领下文;结尾;呼应或照应上文、开头、总结全文;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如何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上赏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2)、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点名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等)3)、从语言风格上赏析(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风趣、辛辣讽刺、热情奔放、准确生动等)4)、从遣词用语的准确传神巧妙方面来分析(动词和形容词)5)、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听、视、嗅、味、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6)、从表现手法上来分析(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小见大等)3、例题解析:2012年石景山区二模记叙文阅读《小镇女人》15.分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她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的含义。(4分)通过审题得知,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再读句子,得知这是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是个。
6.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
究其原因,除了它不像其它一些题目那样似乎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可循外,更在于它是在更为直接地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要求本就比其它题目要高。
对此,考生若能了解掌握解答含义题的一些思路、方法或技巧,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以近年有关高考题例说如下:一、联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理解,句意的把握往往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对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读,去推敲,问题常能迎刃而解。
例1:2008年辽宁卷15题第(2)小题:解释“他仿佛仍然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该句话的所在段落是这样的:“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
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
小狗跟着老人和小孩在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的惊喜”,而男孩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因此,“他仿佛无法走进雨的梦幻之中”的含义当是“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
例2:2008年全国卷Ⅰ15题第(1)小题:根据上下文,解释“就好像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句话的含义。该句话所在的第三节是这样的:“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作者行进在平沙千里、荒无人烟的戈壁荒野,满目单调感伤,突然(“闯”字正体现了此意)一条宽广的绿色林带闯进眼帘,反差之间,对比之中,作者仿佛置身于万木争春的江南水乡,心情顿时为之一变,不禁惊喜起来。所以这句话的含义即可理解为“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人产生了惊喜之感”。
二、把握关键词语,还原、诠释出句子的含义。句子的理解,往往要借助于对某一二个关键词语的意义把握。
关键词语的真正含义把握了,全句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例3:2008年辽宁卷15题第(1)小题:解释“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燃烧”在这儿肯定不是指其本义上的“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意思,当取其“高涨”、“旺盛”等比喻义。原文第三节,作者先说偏爱在雨中散步,再说偏爱的理由:可以“在雨中回眸人生的酸甜苦辣”,紧接着又进一步表明雨的作用:为回忆往事“提供背景”,“升华记忆的色彩”,“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从“助燃”等词句上可以看出,雨能勾起人的回忆,且这回忆来得快,来得多,来得猛,带有雨的色彩。至此,“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的含义即可归结为“雨打开了人的记忆之门,使人在雨中回眸人生,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音韵)”。
例4:2008年山东卷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原文前后内容来看,这里的“另一种方式”是相当于文章第二节阅读歌德的文学作品而言的;再者,后文作者对歌德的怀念颂扬,主要是通过对歌德具体实在的生活过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的描述来表现的。因此,“另一种方式”在文中指的是“寻访观看歌德生活过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
“接近”,在这里当然不是指空间上的靠近。据原文“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可知,“接近”在文中应指“接通”、“感受”或“领悟”等。
至此,“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的含义即为“通过寻访观看歌德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下来的器物,去感受(接通、领悟)他那颗伟人的灵魂”。三、分解提问,整合出句子的含义。
一句话是一个小的语义系统,它又常常由若干更小的语义单位构成。因此,先把一句话的语义系统作分解切分,弄清各个小的语义单位的含义,即可整合出整个句子的含义。
例5: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阅读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可分解切分为三个小的语义单位:“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的”、“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原文主要内容是对李逵的“纯朴”和“嗜血”两方面的性格,列举了《水浒》作者和鲁迅的不同态度,并表明自己的立场。作者对李逵有褒扬的一面,但同时又更多地认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为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du注”。
因此,“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说的是李逵,作者是想借他来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他人的、自己的),反对像李逵那样滥用暴力;“。
7.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求答案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现代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词语的含义: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一)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
现代文阅读中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书面语运用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阅读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们往往足基本意义以外的,或与基小意义在词义、色彩、感情上有差别的意义。
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二)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可以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仟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 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人原文,看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