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子,要20个
① 驴不胜怒蹄之. (蹄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刃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冠 戴帽子, 袜 穿袜子)
⑤北面而事之(事,译作“奉养”)
⑥一狼洞其中(洞,译作“打洞”;)
⑦寿毕,请以剑舞(寿,译作“贺寿)
⑧沛公欲王关中(王,译作“称王)
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墓,译作“修墓”)
⑩春气动,鲜不疫矣(疫译作“害病”)
⒒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寓,译作“住宿”)
⒓晋军函陵。(军,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
⒔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⒕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⒖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⒗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⒘冠切云之崔嵬 冠 :戴
⒙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 照耀
⒚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以……为先
⒛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 以…….后”。
2.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找出相应的例子名词活用为动词(5个例子),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横柯上蔽的“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与朱元思书》) 手自笔录的“自”:用笔(《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下见小谭的“下”:向下(《小石潭记》) 补充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4)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4) 3、天雨墙坏(雨,下雨,34)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42)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42)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21) 8、愿为市鞍马(市,买,45)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57)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220)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补充,名词做状语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
3.【古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子,要20个.】
① 驴不胜怒蹄之.(蹄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冠 戴帽子,袜 穿袜子) ⑤北面而事之(事,译作“奉养”)⑥一狼洞其中(洞,译作“打洞”;) ⑦寿毕,请以剑舞(寿,译作“贺寿)⑧沛公欲王关中(王,译作“称王) 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墓,译作“修墓”) ⑩春气动,鲜不疫矣(疫译作“害病”)⒒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寓,译作“住宿”) ⒓晋军函陵.(军,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⒔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⒕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⒖扣弦而歌之.歌:唱歌 ⒗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⒘冠切云之崔嵬 冠 :戴⒙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耀⒚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以……为先⒛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 以…….后”.。
4.七上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有哪些
名词 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 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 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 《三峡》
14、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 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 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5.古汉语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多举几个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
例如: 例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句中“面”原为名词,后面带宾语“山”,活用作动词,当“面向着”讲。
例2:策骞驴,囊图书。(《中山狼传》)“策”的意思是“鞭打”,“囊”的意思是“用布袋装”,都活用为动词。
(2)名词+介词结构(补语)。例如: 一狼洞其中。
(《狼》) 句中“洞”原为名词,后面带补语“(于)其中”(在柴堆中),活用作动词,当“打洞”讲。 (3)能愿动词+名词+宾语。
例如: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句中“名”原为名词, 面有能愿动词“能”(后面又带宾语“处”)活用作动词当“说出”讲。
(4)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名词。例如: 设以炮制,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齑粉”原为名词(粉末),前面有副词“不”,活用作动词,当“成为粉末”讲。
(5)“而”+名词,或名词+“而”。例如: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
(《冯婉贞》) 句中“前”原为方位名词,前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作动词,当“奔向前来”讲。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李塑雪夜入蔡州》) 句中“梯”原为名词,后面有连词“而”连接,活用作动词,当“架梯子”讲。 (6)名词作谓语。
例如: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句中“王”原为名词,充当句子谓语,活用作动词,当“称王”讲。
(7)“所”+名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句中“罾”原为名词(鱼网),前面有“所”字,活用作动词,当“用网捕”讲。 (8)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或意动动动词。
例如: “吾王之。”中的“王”意为“使……做王”,使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中的“师” 意为“以……为师”“宾客其父” 中的“宾客”意为“把……看成宾客”,都是意动用法。
6.词类活用的例子有哪些
名词活用: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
例如:履至尊而制六合.。
⑶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⑷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⑸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⑹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
例如:秦师遂东。
2.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⑴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
例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⑵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3.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孟尝君客我。
名词直接做状语
⑴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⑵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⑶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⑷ 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孤帆一片日边来。
⑸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良庖岁更刀。
⑹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⑺名词表示情况逐渐地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
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
动词活用 :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⑵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⒊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大行不顾细谨.。
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⑴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
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⑵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
例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⑶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稍出近之。
⑷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
例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