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4世纪前,受罗马帝国统治的中东地区主要宗教为基督宗教;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几个世纪,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都处于罗马帝国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境内,基督徒在圣地占据压倒性优势。
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先知穆罕默德的后继者——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穆斯林们迅速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扩张,中东的历史格局从此发生巨变。而此时拜占廷帝国和波斯的萨珊帝国因彼此的连年战争而筋疲力竭,人民厌战,新兴的穆斯林从中得利,获取民心。穆斯林在636年的约旦击败拜占廷军队,并于638年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穆斯林称为古都斯。在7世纪的剩余时间里,阿拉伯人不可阻挡地向北方和西方驱进。阿拉伯军队于711年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并击败了西哥特人;次年扩张至伊比利亚半岛中部(今西班牙);到8世纪30年代,在欧洲西面,以北非柏柏尔人为主的穆斯林征服者挺进到法兰克王国的心脏地带,却在732年的图尔战役中被查理·马特挫败,其在西欧的扩张步伐遂被遏止。而在东面,717年—718年君士坦丁堡重挫了乌迈耶王朝阿拉伯人的围攻,到9世纪时西西里岛和许多其他地中海岛屿已被阿拉伯人夺取。
在这场征服风暴过去后的时期,尤其是在阿巴斯王朝时代,尽管相比于乌迈耶王朝宗教政策较为不宽容,然而双方关系尚称融洽,在耶路撒冷有奥米耶朝所建立的年集市,吸引了大批西欧商人和朝圣者。在《圣阿丹南传》里,对下列情况表示惊讶:“来自各国的无数商人群众,常聚集于耶路撒冷来互相进行买卖。”在869年耶路撒冷主教狄奥多西写给君士坦丁堡的同僚的信里,赞扬了萨拉森人的宽大政策,因为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并依照他们自己的法律过活。10世纪开始,东罗马国力日盛并对穆斯林诸国威胁加剧,穆斯林开始引进突厥人雇佣军。突厥人的宗教政策并不如阿拉伯人宽容,同时什叶派等较为排外的穆斯林宗派势力也开始抬头。双方冲突日益加剧。 909年,伊斯兰教什叶派首领在突尼斯以法蒂玛和阿里的后裔自居,自称哈里发,是为法蒂玛王朝(中国史书称“绿衣大食”),建都马赫迪亚(969年迁至开罗)。1009年,西方对穆斯林态度发生了巨变,日后圣地的统治权在十字军出现前反复在什叶派(开罗)和逊尼派(巴格达)政权之间交替。这一年, 第六任埃及法蒂玛王朝哈里发暴君哈基姆(英语:Al-Hakim bi-Amr Allah)下令摧毁包括圣墓教堂在内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加深了对非穆斯林的迫害。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圣的路被封,在近东,朝圣者受新入主西亚的突厥奴隶军人穆斯林侮辱的消息传至西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相对立气氛更加严重。
1039年,在埃及,哈基姆的继任者恢复宗教宽容政策,允许拜占庭重建圣墓教堂,双方关系再次和平。随后,朝圣者被允许往来于圣地,同时突厥穆斯林统治者们也开始认识到朝圣者之于增加财源的重要性。因此,对异教的迫害中止。然而,破坏毕竟已经造成,而后来的塞尔柱人(另一支入主西亚的突厥人)加剧了基督教世界的堪忧。
塞尔柱人原是突厥乌古斯部落联盟的一支,居于中亚吉尔吉斯草原,以其酋长塞尔柱命名。1037年,日益强盛的塞尔柱人建立王朝。1055年,塞尔柱王朝推翻白益王朝,控制了巴格达的哈里发政权。塞尔柱帝国的扩张引发了与拜占庭帝国和法蒂玛王朝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冲突,其中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一役中拜占庭的惨败,以及1073年(一说1076年)耶路撒冷为塞尔柱人所占领,对十字军东征产生了刺激作用。
在塞尔柱突厥人的统治之下,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人民及基督徒的地位,史学界尚存争议。从摩西·吉尔的著作和现存的古手稿残片来看,“塞尔柱的占领巴勒斯坦时期(1073年—1098年),屠戮多,人口减少,文物遭肆意破坏…”。一般认为,塞尔柱突厥人常刁难、虐待前来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但是,美国史学家詹姆斯·W·汤普逊援引拉姆塞的话说,“塞尔柱苏丹以极其宽大和容忍的态度,来统治他们的基督教臣民,甚至有偏见的拜占庭历史学家,也隐约谈到:基督徒在很多情况下宁愿受苏丹的统治而不愿受此前的皇帝的统治……至于宗教迫害,在塞尔柱时代,没有一点痕迹。”。“既然11世纪以前穆斯林的统治和11世纪土耳其人的统治并没有那么大的反差,而西欧的反应却反差强烈,甚至会大量流传关于土耳其人虐待的说法,那只能说明同过去相比西欧这一方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