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群体喜欢追逐潮流,超市收费才能进就会好奇,收费越贵越好奇越想进去看看,殊不知,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我只想问一句,值得吗?
一、只想进去拍照打卡,办卡不划算
根据生活君对于山姆会员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年轻人办卡是想进去试吃还有拍照。刚开始是纠结的,毕竟260元的年卡有点贵,而且并非储值卡,几百块钱的会员费交进去,只能换来一个入场券。
后面有些年轻人们听说某宝十几块钱有卖次卡的,即便是冒着社死的风险也想去“蒙混过关”。要知道山姆官方是并没有次卡出售的。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每次进门、结账工作人员查卡的时候,这些年轻人究竟会如何面对。
二、办了年卡后发现,东西不便宜
进去后发现顾客基本都是成百上千地结账。由于都是大份出售,随便买几种总价就上千了,“千元店”的传说不是虚名。
山姆本就不是走小份精美路线的,来自美国的它面向的是多成员的中产家庭。住在郊区独栋,周末驱车前往山姆超市一次性囤货,是山姆原本适配的消费习惯。放到中国的独居年轻人身上,一次购物就要花费上千元,东西又太多迟迟吃不完,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一年去一两次,太远不方便
因为仓储式超市的占地面积大,都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没车根本不方便,买了很多东西坐地铁怎么拿?”家附近有山姆店的年轻人尚可以经常去逛逛,那大部分市中心的会员基本上一年就只能光顾一两次了。
以北京市为例,山姆官网显示,北京三家店分别位于五环外的亦庄、顺义和西五环的石景山,距离市中心有20-40公里左右的距离。
美国超市,真的能留住中国年轻人吗?
外面的年轻人想进去,但也有里面的年轻人想出来。
有年轻网友发帖,表示自己在冲动办卡之后幡然醒悟,山姆的超大份额食品本就不是为独居年轻人准备的,购买回来除了分享或浪费,无法将其充分利用。
进入中国20余年,山姆似乎还需要时间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磨合。
现在各种会员店的打法各有不同,相同的是把年轻人排离在门外的巨份商品和省不回来的会员费。那么,逃离了会员制的年轻人们会去哪里?
生活君还是那句话,不管充会员的初衷是因为什么,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想“买对不买贵,生活有品位”、也就是要更加满意的会员折扣力度和会员生活品质。那么,会员家门口的批发超市会不会是下一个年轻人的追逐潮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