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剪头发没有吉不吉利一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设立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华夏三大节日。从端午节的起源,就不能看出端午节为了缅怀先哲、祈祷,驱凶、辟邪的祭祀节日。在传统文化上很多的讲究和禁忌。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吧,避免犯错!
习俗一:赛龙舟
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
习俗二: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古人插艾叶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习俗三: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
习俗四:涂雄黄、饮雄黄酒
端午节给小孩子涂雄黄驱病邪。饮雄黄酒,以驱除五毒。传说白娘子就是端午节饮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现代研究证明雄黄酒对人体有害,不能饮用!切记!!!
习俗五:吃粽子
传说百姓 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做出了粽子投入汨罗江来喂水族,避免屈原的尸身被水族吃掉!
习俗六:带香囊、五彩线
端午节带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吃粽子注意7大禁忌
1、忌煮不透。
粽子多为糯米制作不易消化。所以一定要煮熟。首先粽子不要包的过大,50-80克最为适宜。最好用压力锅煮30分钟熟后再焖一夜。这样不但粽子软糯美味,而且便于消化吸收,而且粽叶的香味也能充分的融合进粽子里面!
2、忌包太多。
从健康的角度看,食物以新鲜为最好。过去都喜欢包很多粽子。一是怕过节不够吃!二是可以包一次多吃几天,方便省事。这都是不可取的。一般按一个人500克糯米计算就足够了。
3、忌多吃 。
粽子是高糖高热量食品, 不易消化, 不易多吃。特别是高龄老人消化功能弱。更不适合一次多吃。一般吃1-2个,品尝一下风味即可。
4、忌空腹
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复发。可以先吃点蔬菜,再吃粽子。饮食无论是平日还是节日。都要做到平衡膳食。才是养生之道!
5、忌冷食
有人为了口感把粽子冰镇再吃, 这样会伤脾胃和感染细菌。引起消化到疾病。
6、忌喝冷饮
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 , 冷饮让糯米凝固,不易消化引起腹胀 。
7、忌吃完马上睡觉
睡前两小时不要粽子。粽子粘度高、缺乏膳食纤维、含过多脂肪、盐、糖不易消化。老年人因为过多吃的黏食后,马上睡觉, 离开人世的案例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