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的Apollo自动驾驶实验基地,曾迎接过一批特殊的孩子。
这群孩子的眼中,一直都是虚无的景象,没有黑也没有白。但这一次,他们通过触摸,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颜色”和魅力。
这群来自盲人学校的孩子,乘坐着无人车,惊喜又好奇地触摸着无人车的激光雷达、车内屏幕。
“希望以后的车都能实现无人驾驶,这样视力有障碍的人,就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出行了。”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对科技、对未来的热枕与希冀。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科技故事,而百度也正朝着科技普惠的未来努力前行。
12月27日百度Create2021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再次谈及人工智能赋能交通的话题。“随着技术浪潮不断奔涌向前,我们来到了人机共生的时代。而新一代创造者,他们手中改变世界的工具,正是人工智能。”李彦宏说,“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不仅要有‘聪明的车’,还要有‘智慧的路’。”
十一年前就布局人工智能的百度,已经用人工智能改变了许多当下的现状。无论是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对家电的智能控制、还是最新出现的无人车,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社会各个角落中有效改变当下,推动行业发展的一种力量。
李彦宏表示,智能交通将使5年之内中国的一线城市将不再需要限购和限行;10年之内解决拥堵问题。
智能交通能根治交通顽疾
交通事故、交通拥挤、交通污染,目前仍然是全球道路交通普遍存在的三大顽疾。
“智能交通是这些问题的最优解,智能交通将是影响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
这是一个十分宏大却看似遥远的构想。
李彦宏为智能交通提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从自动驾驶出发、基于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的智能交通,是把人工智能、5G通信、云计算等技术,是深度融合到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
为什么智能交通能够解决道路交通存在多年的三大顽疾,李彦宏给出了三点解释。
第一,减少90%道路安全事故。全球每年有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24秒就有一人丧生。其中94%的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误判、疲劳、酒驾等。自动驾驶将消除人为因素,随着技术成熟,自动驾驶会比人类司机更安全。
第二,系统解决拥堵问题。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在“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协同之下,将实现“城市级”的信控实时优化,未来出行有望畅通无阻。全国数百万公里的路,通过车路协同,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安全护航。
第三,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可以助力碳减排。智能交通助力交通减排有以下核心抓手:首先,是以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替代传统高能耗汽车;其次,通过智能交通减少城市拥堵、减少无序的出行需求;再者,是私家车为主的高碳出行,向MaaS一站式出行服务等低碳方式转变;最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用户更多低碳化出行。
波士顿咨询的报告侧面也证实了以上观点。该份报告认为,智能驾驶有望成为自汽车发明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尤其是共享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市区的广泛使用,可以让城市街道上的汽车数量下降60%,尾气排放下降80%或更多,同时减少90%的道路交通事故。
对于智能交通的美好构想,百度已经迈出了步子,并经过了实地检验。
百度智能交通已在北京、广州、保定、重庆、长沙、阳泉等近50个城市应用落地。2020年11月,保定公安交警携手百度打造的AI交管大脑投入使用。得益于此,过去两年,保定主城区年均机动车增长7%,但拥堵指数却通过部分路段信控优化下降了6%。
李彦宏新作《智能交通》中总结道,通过结合图神经网络的仿真发现,假如一个城市全部路口都实现了智能化和城市级的区域信控优化,能够提升15%-30%通行效率。
交通畅行无阻背后,是超大量数据经过无数次的传输、计算、运行。而这一切能够成功实现,都离不开百度多年积累的AI基础设施,包括昆仑AI芯片、飞桨 (PaddlePaddle)深度学习框架、核心AI能力(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增强现实、语音识别等)及AI开放平台等AI技术设施,这些都为百度在智能交通上的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这些AI技术汇聚而成的百度大脑,为社会和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大底座”。
在Create大会上,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也带来了百度大脑的最新消息,基于自主研发的AI芯片“昆仑芯”、高性能极致弹性的异构计算平台“百舸”以及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百度打造了一个绿色算力底座,为AI技术研发及大规模应用提供高效、稳定的算力支持,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在智能交通的应用外,百度大脑还将产业应用拓展到智慧工业、智慧能源以及智慧城市上。目前,百度大脑已有近1400项开放能力,基于百度智能云“云智一体”的优势,将AI技术输送到制造、能源、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助力中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八年作答一卷
2015年,百度的无人车第一次在北京五环路上测试时,曾经引起过外界的热议。
最先被推出舞台的是Apollo计划,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到2018年底,百度向整个行业开放了Apollo在车路协同领域的技术和服务。这也成为了自动驾驶行业内首个开源的车路协同方案。
投向无人车的第二年,百度将目光投向了交通的另一关键要素——路,同步开启了车路协同的全栈研发。
自动驾驶领域一直有两大路线之争,一是以单车智能为主的技术路线,这在欧美国家较为认可。另一种则是车路协同为主的解决方案。由于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以及超量的乘用车数量,车路协同的技术方案成为了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和科技公司努力的方向。
在《智能交通》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车路协同就如同路灯一般,而单车智能就像车灯,车路协同可以大大提升无人车的安全性,加快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的进程。2018年,伴随着Apollo的开源,百度和长沙市签约,开始在车路协同方面落地。
在拥有了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路协同技术之后,下一步就到了真正的“智能交通”。
2020年4月,ACE智能交通引擎1.0问世,成为国内外第一个车路行融合的全栈式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从车、路、人、再到各项技术的协同部署,智能交通这盘棋局也终于在今年清晰地显露出来。
2021年7月,经过一年的积累和探索,Apollo系统地推出升级后的ACE智能交通引擎2.0。
这一智能交通引擎的核心要素有四点,车、路、云、图。
现在来看, “车”要素的布局已经十分成熟。一方面, Apollo合作品牌超70个、头部生态伙伴超300家、上市车型超650款,可服务数千万的车辆用户。另一方面,自动驾驶Robotaxi车队从2019年开始在长沙试运营,目前数量超过500台。加上即将要推出的集度汽车以及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自动驾驶终端和服务平台将初步构建起交通数据收集系统框架。
“路”的布局同样如此。通过在路侧、路口等地方部署智能感知设备,收集道路交通、恶劣天气、安全设施等多种信息,并及时传递至出行者,同时车端获取的突发信息也能够反馈至智能路侧感知进行协同。通过车路协同的强大信息交互能力,便于交通管理者大范围及时获取最新交通状况,降低管理成本。
百度如今发布AIR智能道路系统,正是基于此前多年在车路协同、智能交通上的实践,可以说,AIR智能道路系统是百度从近50城的落地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能交通系统级技术、能力和经验,既源自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也将与自动驾驶业务深度协同,给城市交通打造一个“中国模式”,让百度为智能交通新基建的重要参与者。
“云”则代表着百度智能云,为路侧设备提供云端以及边缘侧的算力。而“图”代表着百度地图提供的高精地图、三维地图、智慧地图,结合百度智能巡检车辆、车路协同路侧设备的感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深度融合地图场景与交通管理,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保证智慧交通系统稳定健康的运行。
减少遇到红灯停车的次数,是比较直观运用到ACE智能交通引擎的案例之一。百度的信控,通过“让灯数车”、“让车读秒”的车路协同的方式提升交通效率。灯会根据实时的车辆数,来调整红绿灯时长。
当一个人开车行驶在在广州黄浦区核心干道开泰大道上,在道路上车辆较少的背景下,一定会有“好运气”的加持让你一路绿灯开过12个路口。而这样的“好运气”,也让道路平均行程时间下降了25%,平均遇红灯停车次数由3-4次下降为0-1次。
智能交通,商业化加速
“攀登珠峰,沿途下蛋。”这是百度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对百度在智能交通商业化形象的比喻。
梳理来看,百度在智能交通下的商业化路径划分比较明确的有三条,分别是智能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共享无人车以及集度汽车。
百度智能交通已然迎来商业化的曙光。目前,百度智能交通已在北京、广州、保定、重庆、长沙、阳泉等近50个城市应用落地。百度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ACE智能交通引擎合同金额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同比翻三倍。
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上, 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目前已与10家中国及全球车企达成战略合作,通过高精地图、自主泊车等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赋能合作伙伴。此外,ANP 领航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也开始商业化落地。
2021年第三季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提供11.5万次服务,这也让“萝卜快跑”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提供商。预计到2025年,“萝卜快跑”扩展到65个城市,到2030年,扩展到100个城市。
据CIC报告,中国共享无人车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约1.5万亿人民币。海通证券在研报中谈到,依托于技术,运营规模,以及车辆成本等关键竞争力,百度萝卜快跑在国内与国际市场都具有明显核心优势。
汽车机器人是百度对汽车未来发展的判断。2021年3月,百度成立了独立的智能电动汽车制造公司集度。在成立后的207天,集度就进入了simu car(软件集成模拟样车)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开发阶段。
在设计理念上,集度汽车机器人拥有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人车交互及语音语义的精准识别、自我学习和迭代,实现“自由移动”“自然交流”“自我成长”。不断学习用户使用、交互习惯,基于行为数据,不断优化自动驾驶及智能座舱的各种体验。
李彦宏在演讲中透露,集度计划2022年上半年发布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并于2023年实现量产交付。
而这些都仅是应用端的商业化。实际上,从百度对芯片、AI平台以及智能交通背后车、路、云、图等方向的布局来看,百度已经形成了从基础设施、技术架构到软硬件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闭环。
财报数据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020年,百度营收1071亿元,净利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220亿元。其中,非在线营销收入为408亿元,同比增长38%。2021年前三季度,百度非在线营销收入增长平均值在70%以上,而该业务主要受百度智能云及其他AI驱动业务的推动。
根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布的数据,结合交通各细分行业的智能化情况,2018-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由1331亿元增长至1772亿元,呈明显上升趋势。
自2018年以来,各省市地区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在建设和政策层面出台具体的规定要求,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的建设,编织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
2021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中,都明确指出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必要性。
时代的洪流奔涌而来。李彦宏认为,智能交通时代的拐点已经到来。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企业层面的创新实践,两者相得益彰,将加速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加速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让我们的出行更美好。
“亲历了过去两年智能交通在一些城市特定区域的实践,看到技术给当地普通人的出行带来切切实实的改变,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李彦宏如是说。
作者丨小树 编辑丨张轶骁
(摘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