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在人类社会的童年,不论是哪个民族,总有些关于开天辟地的幻想性质的东西,从神话里反映出来,因而提出了世界起源的问题。
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篇《天问》里就曾这么写道:
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关于远古的开头,谁能够传授?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那时混混沌沌,谁能够弄清?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阴阳渗合,它们的来历又从何处?)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穹窿的天盖九层,是谁动手?这样一个工程,谁个是最初的工人?)
屈原所提问题,已经是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的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构想,故在古神话的反映中还没有一个能够圆满地解决他所提的问题的。只有一些神话的零片,来做部分回答。例如《淮南子·精神篇》说,上古天地未分的时候,世界的景象只是窈冥混沌,看不出一点形迹。生出两个大神,一个叫阴,另一个叫阳,经营天地。后来阴阳判分了,八方的位置定出来了,刚和柔彼此相成,于是才形成世界万物。这无疑是以古代神话为蓝本、又加上一些哲学思想的描述而表达的神话。它恰好解答了屈原所提“阴阳三(渗)合、何本何化”那个问题。
在更早的《庄子·应帝王》里,又表现为倏与忽凿混沌的寓言。寓言说,南海的天帝名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叫忽,中央的天帝名叫混沌。倏、忽和混沌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时常去到混沌那里去作客,想报答混沌的恩情,便在一块私下商量道,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但是混沌啥也没有,带了斧凿之类的工具,去给混沌开窍。一天开一窍,到第七天上,就把他们的这个好朋友活活凿死了。在我们现在汉语中,倏忽表示一瞬间,这个神话寓言告诉我们,当宇宙还是混沌一团的时候,就连一瞬间的时间观念也不会产生;只要到混沌开辟,才有时间的观念产生。这虽是寓言,其实也是古老的开天辟地神话在寓言形式下的再现。
直到三国时代的一个道士,名字叫做徐整,在他所作的《三五历纪》一书中,出现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才为屈原所提问题找到了比较完善的解答。其实呀,结合最古早的有关世界起源也即天地开辟的故事来看,由开始两个神,后来才渐渐集中到一个神即盘古的身上,说他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唯一的天地开辟者,并且还说他“垂死化身”,以其尸体,创造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世界就这样起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