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用
一、引用的内容
1.引用富有文化内涵的诗词
2.引用具有说服能力的名人名言或谚言
3.引用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4.引用具有感染力的生活事例和可靠的史实材料
二、引用的类型
1. 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内容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原文】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解读】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当杜甫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梁任公先生处于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产生了共鸣,一样忧国忧民,希望国家安定、富强。
(2)【原文】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解读】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精神。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2. 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
【原文】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解读】所引陶渊明《挽歌》中四句诗的大意是:死了以后,亲戚们有的还在悲哀。别人也都唱过了挽歌,死算得什么呢,不过是让身体寄托在山陵,同山陵一样千古长存罢。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3. 借引。引用内容与所引用内容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
(1)【原文】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解读】此处引用,描绘出大漠广阔荒芜的景象,烘托出凄凉惨淡的气氛,从侧面衬托出邓稼先无私爱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2)【原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解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恋花》,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这三处引用都是写闺情离愁,作者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只是就引语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无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三、引用的作用
1. (文段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情节补充、衬托,对文章内容解释说明
2. (全文中心)引出或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深化主旨
3. (结构)照应标题、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4. (表达)含蓄典雅,意韵深远,
增添了文采(使文章具有诗意美/使文章具有民族地方特色),
使文章生动形象。
5. (读者)创造引人入胜的意境,增强说服力(文章的真实性/趣味),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诗词中的引用——用典
1.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来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2.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典故一:“闻笛赋”出自西晋向秀《思旧赋》,意在表达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悼念。
典故二:“烂柯人”出自《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后因以“烂柯”的典故指时间倏忽与漫长的相对性,以喻人世沧桑,世态变迁。诗人以此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其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这里暗用了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和伊尹乘舟梦日边的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王重用,助商灭夏。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从政的期待。
4.辛弃疾在其词作《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化用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是“八百里分麾下炙”。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说东晋王恺有一良牛,名曰“八百里驳”。“八百里”在此指牛。
二是“五十弦翻塞外声”。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后常用“五十弦”称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
三是“马作的卢飞快”。句中的“的卢”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指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这里指良马。
6.诗歌中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6)双鲤、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7)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类似的还有三径、五柳等)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9)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类似的还有阳关、长亭、南浦、柳岸等)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