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之前,格力电器(000651.SZ)一直是我们最钟爱的上市公司,董明珠也是我们最钦佩的企业家之一;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格力电器的股东数为93.26万,依然有近百万投资者选择坚守。
与此同时,截至9月9日,北向资金合计持有格力电器11.21%的股份。尤其最近一个月,北向资金更是连续加仓。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北向资金?
答案是半年报!
根据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958.1亿元,同比增长4.13%;净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1.25%。单看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602.72亿元,净利润74.63亿元,净利率达到了12.38%。
尽管公司业绩仍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但连续两年正增长,还是极大扭转了此前市场的悲观预期。
不过,就在公司交出半年报不久后,格力电器又有了“新故事”。
9月7日,在珠海举行的一场预制菜谋智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宣布,格力电器将结合自身优势,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涉足研发、生产和运销服务,为预制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什么意思?
“支持在珠海创立以格力电器为牵头主体,以预制菜装备机械为主攻方向的预制菜全产业合作联盟,推动预制菜原材料、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包装炊具等企业对接合作,建设矩阵型需求与供给一体化产业体系。”
一句话,格力电器不亲自生产预制菜,而是为预制菜提供装备机械!
不过,我们认为格力电器扮演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
首先,格力电器2021年的研发费用超60亿元,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够在预制菜全产业链上赋能;其次,格力电器在冷链领域优势显著,包括前端、终端物流、销售配送仓等;最后,格力电器打造以直播为核心的新零售销售模式,不排除格力电器直播间将成为预制菜的重要销售渠道。
从目前规划来看,虽然格力电器不亲自生产预制菜,但可以预见的是,格力电器将在整个预制菜产业链中扮演核心地位。
最后,谈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并不能直接为公司创造新的增长点。
根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工业制品”销售收入28.88亿元,占公司营业比重的3.03%。也就是说,格力电器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但由于该块业务占比过低,并不能为公司创造新的增长点。
第二、并不能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诚然,为预制菜提供设备机械,与现有的机器人和工业制造业务存在协调。但是,格力电器的主营业务为空调、家电产品,预制菜显然与之相差甚远。
第三、预制菜门槛并不高,而且存在伤害品牌的风险。
就市场前景来说,预制菜的前景非常广阔,可问题在于,预制菜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全国各地都在觊觎这块市场。更重要的是,假设未来格力电器直播间销售预制菜产品,由于不是自营产品,产品品质把控存在考验。如此一来,对格力电器品牌是一种潜在伤害。
第四、格力电器似乎总有“追热点、蹭概念”嫌疑。
在空调业务遭遇瓶颈之后,格力电器先后入局手机、新能源车和芯片业务,尽管公司的初衷是为公司寻找新的增长点,但确实有“追热点、蹭概念”的嫌疑。
最后,从空调到家电,从手机、新能源车到预制菜,消费者到底应该给格力贴上个什么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