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历代典籍,有的是文章原句的摘取或缩写,有的是历史故事的提炼和概括。成语是千百年来锤炼而成的语言结晶,它精炼、形象,富有表现力。多掌握一些成语,不仅会丰富我们的语言词汇,还会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学习先人的品德、智慧、经验、教训,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例如“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原来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不徇私情,尽管是亲人做了违反祖国人民利益的事,也要叫他受到制裁。这种品德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赞美,“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才一直流传到今天。
又如“一鼓作气”。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来说的是打仗的时候,要在第一次击鼓,战士们勇气振作的情况下发动进攻,才能取得胜利,后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凡是鼓励人们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趁劲头大的时候争取一举成功,都叫做“一鼓作气》。
又如“砥柱中流”。
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内谏篇上》。传说中的砥柱山就是黄河中的三门山。后来人们常用“中流砥柱”或“砥柱中流”这个成语来形容在任何危难环境中都能岿然不动,或成为一种独立支撑的力量。
又如“三令五申”。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令五申”原来是说将帅三番五次地发布命令并进行说明。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说明多次进行宣布、告诫,表明命令的郑重与严肃。
又如“门庭若市”。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门庭若市”原来的意思是叙述给国君来提意见的人非常多。后来形容很多人来到庭院门口那种很热闹的场面。
又如“因势利导”。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因势利导”原来指军事上用兵打仗,要根据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加以引导,使形势对自己有利。后来,凡是说明做事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引导或推动的,都可叫“因势利导”。
又如“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这里指的是事情失实。实际不会吹竽,装作会吹竽,叫“滥竽”。“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比喻那种没有真实本领,只会装样子充数的人。
又如“纸上谈兵”。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来人把赵括空谈兵法最后惨败的故事引申成“纸上谈兵”,比喻只会大发空论,理论不联系实际或不解决实际问题。